危机逼迫出口发展战略实现逆转
发布日期: [20:11:20]  共阅 [1516] 次
上周初,上海海关公布今年前两个月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数据,其中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7.51%,这已是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下降,而且降幅逐月加大。全国外贸进出口同样不容乐观,其中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5.7%。有人将此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,但也有人认为这预示着我国外贸出口持续高速增长时期的结束,我国外贸企业将被迫实现出口发展战略的逆转。  

  出口高速增长恐难以持续

 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迅速波及全球,并正向纵深发展,何时见底尚无人预料。这是1929年至1939年全球性经济大萧条以来,影响面最广的一场经济危机。这场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十分严重,这从刚刚闭幕的华交会就可窥见一斑。华交会素有“外贸出口晴雨表”之称,这是因为华交会是每年在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国际经贸交易会,当年国际市场需求及变化、我国外贸出口发展走势,基本上都在华交会上反映出来。刚刚落幕的第19届华交会,到会外商、出口成交分别比上届下降5.37%和39.06%,这就预示着今年国际市场需求将继续萎缩,我国外贸出口面临巨大困难。

  就表象而言,金融危机直接威胁我国外贸出口。但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,事实上,近年来国际上对我国外贸出口、出口商品的围追堵截,已使国人感受到:出口持续高速增长恐怕难以持久。

  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并迅速崛起为出口大国,主要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。1978年至2000年即我国“入世”以前,我国外贸年出口从97.5亿美元增至2492亿美元,绝对增加额为2394.5亿美元;而2001年至2008年即“入世”后,我国外贸年出口已从2661.55亿美元增至14285.5亿美元,绝对增加额为11623.95亿美元,年均增长26.26%。很明显,“入世”后我国外贸出口实力比“入世”前增强了好多倍。2007年,我国外贸进出口就已位居世界第二,仅次于德国;其中出口超越美国、德国,跃居世界第一。目前,我国210种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,其中包括家电、服装、纺织品、计算机、手机、程控交换机、彩电、玩具、鞋子、家具等,机电产品中出口居世界第一的近40种。

  连续7年高速增长,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,我国外贸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一,不少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当高,其中玩具、鞋子、箱包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分别超过7成。然而,不要说遇到金融危机,即便是正常年景,全球货物贸易年增长率也不过在2%-6%之间。因此,我国外贸出口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、无限度地增加市场份额,而保持或略高于全球货物贸易平均增速的稳定增长,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种常态。对此,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。

  出口增长方式酝酿重大转折

  改革开放30年来,我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,我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出口国。但从总体上看,目前我国还只是外贸大国,离外贸强国尚有相当距离。就整体而言,我国多数外贸企业至今仍重数量轻质量。据参加今年华交会的申城某知名企业参展人员介绍,去年该公司服装出口比上年增长5成,但其利润并未同步增长。可见这家企业采取削价竞争的方式挤压同行,尽管其市场占有率得以提升,但我国同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并未因此增加。而来自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消息,近期一些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正纷纷向第三方检测机构施压,要求提高对来自中国商品的检测标准。这些情况表明,如果再延续过去以量取胜的思路,我国外贸出口非但难以保持增长态势,恐怕连保住原有市场份额都很艰难。

 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、附加值和档次,绝大多数处于中低端水平,层次不高,其表现为全球知名品牌很少。这种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是基本相符的。当然,这并非坏事,从某种角度讲可能还是好事。这次金融危机,凡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低档消费品,出口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。相反,日用消费品中的高端产品如名牌服装、鞋子、包袋、高级化妆品,以及耐用消费品如高端电脑、彩电、冰箱、空调、汽车等,因国际市场需求不振,出口下降幅度却很大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我国不必提升商品技术水平和能级,因为危机终将过去,全球经济一旦恢复正常,弄得不好我们又将失去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。中国不同于小国,各地发展差异又很大,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,我国仍将是中低档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出口大国,这是我们的优势,决不能轻易放弃。但在稳定中低档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市场的同时,我们应努力发展中高端商品、品牌商品、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,以加快形成高中低错落有致且较为完整的出口商品体系。

  多年来,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,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不少行业、生产企业技术能级的提升。但不得不承认,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,我国的西药成药、工程塑料、合成橡胶、特殊钢材、高精度数控机床、高档次石化下游产品等,很少出口或几乎没有出口。究其原因,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或难以过关。与此同时,发达国家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却源源不断涌入我国且逐年增长。如去年我国进口合成橡胶价值33.4亿美元、金属加工机床75.87亿美元,分别同比增长17.5%和7.4%。差距就是机遇,如果能够像重视大飞机那样,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生产方面加大投入取得突破,我国外贸出口将迈上一个新台阶。

  从只做出口到内外贸融合

  2003年3月,国家商务部挂牌成立;去年10月,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诞生。政府新部门的组建,表明我国内外贸分家时代已一去不复返。然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,要真正做到内外贸融合并不容易。

  今年华交会举办期间,记者采访了上海飞马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茅霞华。这是一家单一从事外贸进出口的国有企业,受金融危机影响,出口受阻。为求生存,该公司决定从今年起实行内外贸并举方针,并已着手开展物色代理商、商业布点等工作。茅霞华坦言这么做虽很重要,但难度很大,因为常年做外贸出口,对内销真的没有方向,其行规、潜规则根本搞不清楚。据悉,目前很多外贸公司最担心的是国内市场不规范,如假冒品牌、以次充好、拖欠款、三角债等等。此外国内信用体系建设没有跟上,外贸公司很难了解内贸代理商的真实情况,因此经营风险很大。

  在国外,当然也有专做外贸进出口业务的企业,但就多数企业而言,内外贸融合是主流。可见,内外贸并举是能够为绝大多数企业接受的,我国企业当然不应例外。但问题在于,如果因为遭遇金融危机而被迫临时“出口转内销”,危机一过又故态复萌,企业的出口发展战略还是有缺陷的。也就是说,内外贸融合应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行为和战略选择,而绝不能成为一种临时应急措施。

  内外贸融合是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,人为分割既不科学,同时也阻碍了内贸和外贸的发展。以联华连锁超市、国美和苏宁家电连锁店等为例,这些企业在上海乃至全国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,可惜的是其基本上没有走出国门。而对我国外贸出口来说,国际销售网络建设至今是个老大难问题,但沃尔玛、家乐福、麦德龙、宜家等跨国连锁巨头却在我国攻城略地。对此,如果内外贸结合,取长补短并与所在国同行联手,共同开拓国际市场,将促使我国外贸发展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
  如果说,外贸出口顺风顺水高速增长之时,这些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有根本和长远性的问题难以引起人们重视,那么在金融危机寒风劲吹时,人们的头脑会相对冷静和清醒一些,要求我们的外贸企业既要应对当前危机,更重要的是把眼光放远,加快外贸出口战略转变的步伐。
相关关键词